News
台灣醫學週神經退化疾病繼續教育
今天 2016-11-12 是醫師節,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103會議室,舉辦了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其中早上的課程,是跟中華民國核醫學會合辦的專題討論,主題是失智症診斷與分子影像新發展,特別請到了臨床上失智症的專家,包括台北榮總的王培寧醫師,長庚的徐榮隆醫師,吳冠毅醫師,針對失智症的臨床與分子診斷進展,影像鑑別診斷新觀念,以及神經退化與情緒疾患的關係做報告,對臨床醫師在失智症上的影像運用與瞭解起了重要作用。一開始由理事長鄭澄意主任跟大家簡述核醫在腦神經影像上的進展,以及運用。 根據慈濟科大洪茂欽教授的統計,很難想像在國外大量被使用在輔助失智症鑑別診斷的腦造影檢查,在台灣一年居然不到 2000 例的健保申報運用,檢查占比更是所有核醫檢查的 1% 不到,在美國被保險給付用於輔助診斷失智症的 FDG PET 腦造影己查更不用說了。這個慘烈的數據,對照 台灣失智症學會 估算的台灣失智總人口數 24 萬人用藥費用的龐大支出,可想見合理診斷的腦造影實際需求量,應該遠大於目前的健保申報量,看來學會跟臨床還要多加把勁,一方面利用新影像分析工具提升腦造影的檢查品質,一方面像今天一樣多舉辦相關的宣導教育課程,來與臨床醫師一起提升照護老年族群品質!! 後續王培寧醫師也針對新生物標記在神經退化疾病上的的重要性跟大家報告。 徐榮隆醫師則利用個案生動地跟大家分享影像在腦神經退化疾病上的重要角色。 吳冠毅醫師則介紹了憂鬱症患者與失智症的相關性,以及未來如何針對高危險群個案進行追蹤。 中場休息後,接著由黃文盛主任主持,由長庚以及北榮分別針對核醫影像 PET/MR 技術以及治療運用進展,跟臨床醫師分享新知。 我針對近來剛引進台灣的兩台新檢查工具PET/MRI,跟大家介紹從研究走向臨床運用的過程,並解釋對病患,尤其是減少小朋友輻射劑量的潛在協助。 最後則由北榮林可瀚醫師跟家介紹核醫治療的臨床運用。 更多照片請參見網路相簿。 |
追思衛優遊主任及2016 第二次 PI meeting
今天 (2016-09-09) 晚上台北的風雨特別大,是幾個星期豔陽天後的第一個變天, 這場 TADNI 主持人會議除了確認計畫的繼續進行以及方向外,閻紫宸醫師也特別用了一點時間跟大家報告衛優遊主任離開我們的消息,衛醫師從 TADNI 計畫一開始即在 MRI 研究的規劃上付出許多心力並協助臨床造影,在經費拮据的現況下仍然能完成許多不可能任務,她個子小,聲音也小,話也不多,但是 brain MRI有她就搞定,她在 2014 年8 月退休後將計畫交棒給年輕醫師,後續養病期間仍多次關心這個計畫,令人我們非常感佩,一直到離開我們還是選擇她一貫最安靜的方式,不打擾大家。 下圖回顧 2011年 PI meeting 衛醫師 (圖右二) 討論的畫面。 今天的 2016 年第二次 TADNI 多中心的PI meeting,難得要大家百忙之中,從南部以及北區各醫院集合到北長庚來,還真的是不容易。會議人雖不多,但是討論的主題包括了計畫的進度,因應 NRPB 的支持提早退場的應變措施,以及討論下一階段TADNI計畫將THK5351,納入的實作方式。會議中也由徐榮隆醫師報告了 TADNI 近兩年來的初步成果。TADNI 進行到今天,雖沒有獲得國家什麼大的計劃經費支持,甚至計畫經費中斷,但是跌跌撞撞就是一群傻瓜不計較一切的走來,才能獲得病友以及國際研究團隊的青睞。為了這個使命,我們會努力地走下去,不能辜負前人給我們的支持。 |
核醫與臨床失智症學會共識會
失智影像的研究最終是要走出研究的象牙塔,照顧廣大的病友,今天 (2016-09-03) 在台中長榮桂冠酒店,核醫學會與 臨床失智症學會 第一次針對腦部分子影像在失智症的臨床運用展開一次歷史性的對話,希望能將國際上已經形成常規的分子影像技術運用在臨床失智症診斷照護的經驗,進一步推展到台灣的醫界。這個看似簡單的議題,在台灣貧瘠的醫療資源下,其實並不容易,再加上導入新影像技術所需要耗費的金錢與人力時間,都是過勞的醫療環境所難以承受的壓力。這次聚會,主要由兩大學會檢視國內在這個領域的資源,並規畫可行的步驟,來達成照護病友的終極目標。 這次聚會我們針對未來常照病患需求,作了初步討論。大家都同意失智症臨床照護與分子影像應該多一點合作跟討論,提昇相關醫療影像技術,來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其中包括導入國外行之多年的具統計特徵的腦血流灌注、葡萄糖代謝檢查,並為未來新類澱粉或tau PET作準備。 階段性任務包括下列工作:
參考資料:
|
一石二鳥的好創意
我們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醞釀這的想法,完成的失智症診斷影像的研究,也獲得歐洲核醫雜誌主編的青睞,寫了個評論稱讚我們的雙階段造影程序想法是一石二鳥的好意見!! 一直以來,核醫分子影像就被定位成回答一個分子問題的特異性檢查,但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新的想法,利用一個檢查的不同造影階段,可以提供不同的臨床資訊,來協助疾病的鑑別診斷以及疾病分期。我們採用了雙階段造影技術,利用第一階段得到的影像評估個案腦血流來反映疾病嚴重程度;再利用第二階段影像呈現類澱粉蛋白積累狀況來反映疾病機轉。期間病人只需要接受一個藥劑的注射,在一個小時內同時得到兩個關於失智症相關的重要資訊,這對於不容易到醫院做檢查的年老失智病患族群,更有它的臨床意義。 |
2016 Human Amyloid Imaging會議
今年 (2016-01-13,15) 的人類類澱粉蛋白影像會議照例在暖暖的邁阿密舉行,比較不一樣的是名為類澱粉蛋白會議,但是會議內容過半已經擴展到Tau蛋白影像了。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AD),是高齡社會最主要的老年神經疾病,因此 發展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對於AD來說,非常重要。這個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利用各種最新研發的分子影像,特別是正子掃描影像(PET),在AD的兩個主要病理(類澱粉蛋白沈積與tau蛋白)的影像追蹤劑(tracer),所研發的各種影像生物標誌(biomarkers),相關的影像定量與處理分析技術,及對於疾病診斷,或是長期追蹤,與臨床表現的關係。 這個會議每年舉辦一次,今年已經是第十屆。第一屆是2007年在波士頓舉行,人數約200人,主要由美國,歐洲及日本的12個研究AD類澱粉蛋白沈積 (amyloid) 影像的頂尖實驗室,共同討論最新研究成果。 這次的會議我們失智症影像研究團隊共有四人參加,團隊包括了負責影像處裡的蕭穎聰老師,藥物成合的魏孝萍老師,我負責的PET新影像作業,以及黃國倫神經內科醫師為代表,會議期間也就本團隊近來開發的雙造影程序 (dual phase imaging) 做報告。這個會議的口頭報告,規定每個人報告7分鐘,必須省去基本介紹,直接跳入研究內容,但是問問題時間有8分鐘,在每個議程所有報告者(約有3~5人)結束報告之後,接著的是長達40分鐘的討論時間。因此,大家都有更多時間參與討論,特別是針對同一研究議題,有經驗的人,都可以提出意見,這樣的交流,可以深入討論問題核心。與會人士,從這個領域的頂尖研究者的意見討論中,都能獲益匪淺。由於會議主題明確,研究討論結論常成為專家共識,幾年會議下來,成了失智症影像研究專家必來參加的重要場域。 今年的重點就是在這兩三年才開始運用於臨床研究的tau-imaging,現在已經有三種主要受到大家重視的tau tracers,包括18F-AV1451(又稱T807),18F-THK5351,與11C-PBB3。而其中又以AV1451最早使用,也最廣為利用,所以今年的研究發表有八成以上都是跟AV1451影像有關。後兩種皆為日本的研究團隊所研發,其中又以日本東北大學研發的THK5351最受矚目,原因是它的影像背景值低,藥物飽和速度快,但是因為才剛開始運用在臨床研究,所以這次的成果發表比較少,但是之後可以預期會有很多相關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兩年前,就跟東北大學接觸,也取得THK5351的影像藥物,並將在近期內開始做臨床研究。因為起步晚,所以我們這次來參加這個會議的目的之一就是觀摩其他研究團隊,在tau影像上的研究情形與相關研究議題或技術。目前,THK5351已由GE公司取得,因此我們這次的另一個目的也是跟GE公司聯繫,希望未來可以持續取得THK5351相關資訊,並且與日本東北大學談好未來合作模式,在THK5351影像應用於AD或其他相關tauopathy的疾病研究,能有持續的研究合作。有趣的是這次會議上也有研究比較THK5351以及AV1451的相關研究,只是主持研究的報告結論極為保守,未定論誰好誰壞,但也指出THK5351似乎可以看到較多跟amyloid PET不一樣的病灶,這是否是隱喻THK5351對Tau蛋白有較佳的特異性,尚待更多的研究,但已經對我們起了不少的研究靈感!! 短短幾天的會議學習到目前最先進的相關技術與資訊,除了跟GE建立溝通放射藥物研究管道,也跟日本的東北大學取得研究藥物供應承諾,建立未來持續合作模式,是我們這次會議的最大收獲。希望對TADNI2的未來跨領域臨床試驗研究方向能有所助益。 |
TADNI 團隊會議
TADNI 試驗團隊會議已經順利在 2016/1/8 晚上於台北長庚醫院後棟7樓會議室完成。這次出席人員包括了所有參與醫院的PI及研究工作人員:王培寧醫師、杜振豐主任、林昆儒醫師、林克能心理師、胡朝榮主任、徐榮隆醫師、徐文俊主任、郭弘周醫師、黃錦章教授、黃國倫醫師、張瓊之醫師、閻紫宸教授、鄭惠鑫組長等。 會議開始由龢芸先就跟所有PI報告試驗進度,其中所有試驗參與醫院之第五次修正案均已取得衛福部與IRB核准函。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了:
隨後則由頌安分享林長的收案經驗。並提供SOAP 電子病歷範本,知情同意過程以及試驗各階段應載明的資訊。 這次會議大家也針對試驗進行中比較困擾的用藥史紀錄方式,疾病史紀錄方式,及心理知能測試細節提出討論,期改善試驗一致性。 最後也對政府 NRPB 研究經費支持只到第二年,提出 TADNI 2 的接續計畫規劃,以及因應國際研究趨勢將 Tau PET 加入 TADNI2 計畫中。 下次PI meeting開會的時間預計在今年的四月舉行。 |
北美放射線醫學會的最佳科學論文
今年的北美放射線醫學會的最佳科學論文頒給了失智症相關影像研究,由 Prescott (普雷斯科特)等人發現:失智症病患在核磁共振影像上的結構連接組下降(Structural Connectome),與正子掃描 florbetapir PET 攝取之間有很強的關聯,對失智症機轉病程研究貢獻良多! Article Discussed: The Alzheimer Structural Connectome: Changes in Cortical Network Topology with Increased Amyloid Plaque Burden [Radiology 2014;273(1):175-184]
|
失智症分子影像研討會 Molecular Imaging of Dementia Meeting
今天 2015-08-14 在台中市福華飯店由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主辦了一場失智症分子影像研討會,其討論的議題是如何活用臨床的腦血流影像來協助失智症的診斷,會議請到了日本在腦退化疾病影像的專家,Hiroshi Matsuda 教授,為大家講解合一腦血流暨代謝影像在失智症患者的特徵,以及利用影像分析擷取更多的量化數據以協助臨床早期偵測失智症問題。 Hiroshi Matsuda 教授是日本 National center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Integrative Brain Imaging Center 的主持人,已經有多年在腦影像研究的經驗,在日本也負責JADNI的MRI core研究。這次應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及台灣神經學學會的邀請來台演講,也給我們許多啟發,台灣在應用腦血流暨代謝影像的經驗極少,一方面也缺乏影像定量分析工具,這使的臨床醫師參考意願降低,Matsuda教授在研討會中所介紹的定量分析,讓原本判讀困難的複雜影像,有了高階的定量分析結果可供判讀參考,或可解決目前核醫醫師初期影像判讀經驗不足的困境。 教授在會議中也說明了腦血流暨代謝影像在失智症上的幾個特色,包括:
|
1st PI meeting for NRPB
去年底由 NRPB 正式有國家型計劃贊助TADNI計畫以來,今年初終於開始第一例的收案,經過了各項測驗的磨合,今天 (2015-03-30) 在台北長庚開了第一次PI meeting,就後續個案收案的可能問題提出討論,所有參與計畫的醫院也都派員參加討論,會議由閻紫宸主任主持,兩個小時的討論也為後續計畫打了定心丸。
大家也期待下次會議討論的時候已經有更多個案進入這個計畫了! 更多會議照片請參見網路相簿。 |
PET M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ART II)
今天 (2015-03-29) 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院的會議室接續第二天的會議,雖然是星期日,聽眾還是非常捧場,一直到中午結束,場地還是爆滿! 一早先由 Prof. Christer Halldin, Ph.D. 介紹 Karolinska Institutet 的 Translational Neuroimaging Using PET/MRI Pre-clinical Integrated Small Animal Imaging System: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該轉譯中心將在2017年盛大開幕,教授也就不同動物造影設備,尤其是PET/MRI 的運用提供豐富的經驗。 接續是他的子弟兵,Prof. Andrea Varrone, M.D., Ph.D.介紹 Methodological Advantages of Integrated PET/MRI in Neuroscience,他特別提到PET/MRI結合的好處,包括更精緻的影像對位,協助臨床程序最佳化,增加臨床診斷價值,提升影像資料的正確性,並提供機會了解腦部生理及病理機轉。 隨後是徐榮隆醫師介紹本院目前在PET以及MRI腦影像上的經驗,以及未來亦用整合機器可能完成的重要工作,後面接著由Prof. Stefan Forster, M.D., Ph.D.就同樣的題目提出Munich大學的經驗。整個會議在中午12:30順利地結束! |
1-10 of 72